当前位置:首页 > 城市商情 >

脱贫攻坚的“金钥匙”

2018-11-15 09:50:56   来源:南充日报    
 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,我市通过培育富民产业、改善基础条件、激发内生动力等方式,给贫困群众的生活带来许多改善。11月13日,记者获悉,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成1023个脱贫奔康产业园、1217个贫困村卫生室,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4159户,100%的村实现通村公路硬化,建成5000余所农民夜校……
  
  培育富民产业 脱贫攻坚有成效
  
  11月13日,记者来到南部县八尔湖镇纯阳山村,村民姚素琼在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管护双孢菇。立体棚架上摆着一排排雪白的双孢菇。看着长势良好的双孢菇,姚素琼满脸笑容。
  
  姚素琼曾是纯阳山村贫困户。她与丈夫因没有挣钱的手艺,家庭经济长期贫困。自从村里建起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后,姚素琼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改善。
  
  2017年,纯阳山村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贫困户+金融+保险”模式,引进四川森肽集团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,由公司负责提供种子、技术培训、销售,贫困户贷款入股产业园并独立生产,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。
  
  姚素琼从银行贷款5万元入股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,认购了一个产业棚进行生产,主要负责双孢菇的种植、管理、采摘等工作。“去年年底,产业园分红10万元。”姚素琼告诉记者,村民们通过发展产业获得了真金白银。此后,她又发展了养殖业。
  
  如今,姚素琼从身无一技的贫困户,成为当地脱贫奔康标兵。
  
  纯阳山村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,带动村民脱贫致富,仅是我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。如今,在九县(市、区),脱贫奔康青花椒产业园、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、脱贫奔康蔬菜产业园等等,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乡村扎根。记者从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获悉,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成1023个脱贫奔康产业园,带动7.2万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,户均年增收1.2万元以上。
  
  改善基础设施 村民生活更美好
  
  “明天早点过来打针。”11月13日下午,在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卫生室,村医杜正明一边为村民董明华拿药,一边叮嘱说。
  
  记者看到,约6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内,设有治疗室、药房、取药处等。“在村卫生室,常见病、多发病都能及时得到诊治。”杜正明告诉记者,由于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越来越好,很多村民都选择就近看病。每年,村卫生室还为当地贫困户、65岁以上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费检查治疗。
  
  在阆中市柏垭镇上游村,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将村里的农家串联起来。“以前,我们村不仅住房条件不好,而且出门也不方便。现在和过去相比,变化很大。”说起村里这两年的变化,40岁的村民田仙军感触很多。田仙军的家是一栋小楼房,记者看到,房前小院种着时令蔬菜,房内干净整洁,各种家电应有尽有。
  
  “我们始终把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决条件,全力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难、用水难、行路难、子女上学难、就医难等问题。”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成1217个贫困村卫生室、1217个文化室;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4159户、易地扶贫搬迁91260人、安置地灾避险1868户;100%的村实现通村路硬化,完成22.6万人安全饮水工程,完成2702个村农网改造;实现100%的村通硬化路、100%的村安全饮用水达标、100%的村通信网络全覆盖。
  
  农民夜校教技能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
  
  11月13日,在顺庆区搬罾镇干堰塘村,该村葡萄种植基地业主董文斌通过微信视频,向村民传授葡萄种植技巧、回答村民提问。
  
  文化低、缺技术是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的“拦路虎”,为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方面的问题。2017年,干堰塘村成立农民夜校,聘请董文斌等10位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担任农民夜校教师。
  
  “我们通过现场教学与视频教学的方式,帮助村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。”董文斌一边说,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。记者看到,手机里有一个名为“青山湖农民夜校”的微信群,群里有村民、教师和党员干部。如果村民在技术上有不懂的地方,直接把出现问题的农作物拍照传到微信群,就能第一时间获得农民夜校教师的帮助。
  
  “我市始终把贫困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主体,坚持扶贫先扶志、扶贫必扶智,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,扎实开展技能扶贫、法治扶贫、文化扶贫,引导群众争当脱贫致富的带头人、遵纪守法的老实人、新风正气的引路人。”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2016年11月,南充全面启动农民夜校建设工作,从本地农业、农村和农民实际情况出发,按照有场地、有标识、有人员、有设备、有师资、有教材、有制度、有活动的“八有”标准,推进农民夜校建设。
  
  据统计,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民夜校5000余所,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,每所学校专(兼)职教师不少于5名;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3.5万人次,帮助实现转移就业16.9万人。通过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,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,贫困群众主动投身脱贫攻坚,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。(记者 谯灵敏 实习生 邓林灵)
 
【责任编辑:nsw】

南商网相关报道 :

  • 分享到: